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数字鸿沟亟待弥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四个方面。
报告提出,下一步要统筹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保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报告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统筹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
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光缆线路长度从2012年的1479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5481万公里,增长2.7倍。
截至2022年7月,我国已许可的5G中低频段频谱资源共计770MHz,许可的中低频段频率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196.8万个。
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IPv6活跃用户数达6.97亿。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网络、平台、安全体系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
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6G领域的愿景需求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国际交流合作加快。
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年的42.1%提高到2021年的73%,上网人数达10.32亿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43亿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3.55亿户,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面向中小企业连续4年推进宽带和专线降费,让利超过7000亿元。
相比2012年,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提高近40倍,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95%。
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
截至2022年6月,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行业内先进绿色中心电能使用效率降至1.1左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建成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产业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数字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数字技术研发投入逐年上升,量子计算原型机、类脑计算芯片、碳基集成电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底层软硬件平台和开源社区,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规模化应用效应。
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产业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7.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9.6%。
关键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
不断发挥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作用,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21年至2022年6月,近150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完成首发上市,募集资金近3000亿元。
持续扩大数字经济产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截至2022年6月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8万亿元。
数字产业快速成长。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2.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9.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1%。
截至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元,并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计算市场之一,2012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30%。
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报告显示,我国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广泛实践。
全国96.68%的办税缴费事项实现“非接触式”办理,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试点稳步推进,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用户数量突破千万级。
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排名从2012年全球第78位提高到目前的第9位,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数字惠民水平不断提升。
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住房公积金小程序服务1.64亿缴存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63亿人,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6.19亿人,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互联网诊疗、线上健身等线上服务和无接触配送有力保障了居民需求。
数字城乡建设纵深推进。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监管平台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流域、水网、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应急、广电等建设成效显著。
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国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乡村治理数字化助力强村善治,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在线公开率超过70%。
乡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累计建设运营益农信息设施46.7万个,提供各类服务9.8亿人次。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带动农民增收,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
数字经济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的四个方面
何立峰指出,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工艺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
三是区域、行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亟待弥合;
四是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
具体到数字经济治理方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各类实施细则亟待出台,数字经济国家治理参与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还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续提高。
下一步工作安排
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步工作安排,报告还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1)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
2)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3)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4)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5)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6)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7)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8)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