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旭科技(www.xdns.cn)域名资讯6月15日消息
看了《无问西东》,散场时听到很多人说,王力宏主演的富家子沈光耀,因为“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课桌”去做飞行员,最后牺牲的事,太催泪了。
有人说,沈光耀的原型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沈崇海。
沈崇海1911年出生,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从小爱好体育的他,毕业后考取了中央航校第三期。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不少记载里提到,受令随第二大队轰炸日军第三战队的沈崇海,18日清晨,由于所驾飞机突然发生故障,他和同机的陈锡纯选择驾机猛扑日军战舰,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
影片中,沈光耀的求学背景,就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
因物价上涨,教室只能用茅草做屋顶,暴雨时四处漏雨,讲课声都听不见。师生无惧风雨,一直在操场跑操。
轰炸机经过,就得往防空洞里躲。在防空洞里,依然有老师指着恐龙化石,一丝不苟地讲解。
片尾彩蛋时才发现,从那个大学走出多少大师,以至于镜头一扫,就是一位宗师级人物。
2017年11月1日上午,北大展出西南联大学生毕业证书
绝无仅有的教育长征
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之间。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同年7月,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完成了在清华园的学习。就在卢沟桥事变那个夜晚,他和同学们清晰地听到了敌人进攻的枪炮之声。
2014年7月7日,宛平城弹坑遗址 /
随后,清华和北大、南开一起搬迁到了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只是仍然没能躲过日寇的铁蹄。南京武汉纷纷告急或陷落,中华大地平原已入危机之时。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长沙临时大学的教学立刻搬迁至昆明。
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
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在1938年4月28日,这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这一路的艰苦卓绝,后人无法感同身受。
除了林家翘,还有更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相聚。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北平沦陷时正在读高三。父亲在送他逃出北平时叮嘱道:“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
后来,邓稼先辗转来到云南昆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之一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还有李政道,从沦陷区逃亡到昆明的路,让不满16岁的他经历了九死一生。
“当时日本飞机每隔三四个钟点来一次,茶馆的人都要到城外防空洞去,我就跟老板说我给你打扫茶馆,你只管逃跑隐退,一切由我负责。我唯一的要求是人家吃剩的东西让我吃。
老板听了很高兴,后来其它茶馆也让我去打扫,我的生活就是靠冒死为别人打扫茶馆来维持。”
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到了云南,师从吴大猷。
1937年,汪曾祺就读的江阴南菁中学停课,那时他正上高二。为了继续学业,他四处借读,两年后,他跨过了大半个南中国,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在西南联大汇合。就像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一颗颗星辰,最终在这里聚拢,发光,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
西南联大八年的历史与神话就此打开,即使在最开始,这所大学“下无寸土、上无片瓦”。
教师们的工资,一个月连40斤豆腐都买不起,更别提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提升。
当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西南联大,受校长梅贻琦之邀为学校设计校舍。他们递交的图纸却一次次被驳回。
北京,“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梁思成(图右)与林徽因
因为资金短缺,全校只有图书馆的屋顶可以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用铁皮,其他的建筑原材料,只能是茅草。
林徽因一边改图纸,一边流泪。
就是在一幢幢茅草房铺满的校园,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怀被刻画,流传至今。
他们和这所学校一起,成了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张世英的大学毕业证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大师治校筑自由精神
什么是风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骨即文意,风即文辞。而辞为肤根,志实骨髓。风骨二字一开始是形容书画与文学评论,但后来,一个人的志向,精神,人格以及抱负,皆可由风骨二字概括。
西南联大的风骨,可以先从中国近代文坛的作家们开始领略。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时,半个南中国的颠簸辗转,让他得了恶性疟疾。
那年他19岁,住进医院时,高烧超过四十度,已经到了病危的程度。
待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他就进了考场。
汪曾祺是个自由潇洒的人,这从他当时的一张照片就能看出。他站在中间,两边是李荣、朱德熙。三人均身着长衫,甚至还有点不修边幅的意思。
汪曾祺的学生时代,似乎将一种文人的自由贯彻到极致。他上课随心所欲,喜欢的课就上,不喜欢的课一概不去。他最喜欢的是沈从文和闻一多的课,从不缺席。
沈从文讲课虽操着浓重的湘西口音,很难听懂,却是一旦听懂就能让人受益匪浅的。沈从文曾说,写作要“贴着人物来写”,这句话对汪曾祺终身受用。
闻一多老师的课则让汪曾祺感慨:“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汪曾祺上课自由,老师讲课也自由。教授们讲课不拘泥于形式,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学生也可以随意旁听其他教授的课。文学系的学子,期末的作业交一篇有着独创性见解的读书报告即可。这样的自由精神,给了像汪曾祺一样的学子极大的成长空间。
如同陈寅恪先生慨叹过的一般,“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汪曾祺也在后来回忆往事时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北京市福田公墓,著名作家汪曾祺之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也是每个汪曾祺般的学子的风骨。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人才?
这个问题,86岁高龄的西南联大学子何兆武先生给出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相同的答案:自由。
联大傲骨精神永存
西南联大因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生,又悄悄隐匿,唯一证明它存在过的,除了历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
当我们怀念西南联大,到底在怀念什么?
我们怀念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怀念所有人刻苦治学,从未放弃的坚韧意志;怀念在极其刻苦的条件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爱国精神。
西南联大不仅给学子与老师留下了精神上的宝藏,更给中国教育立起了一块丰碑。
2002年6月25日,邹承鲁院士在办公室
他们潇洒自信,又踏实坚强。即使在战乱年代,他们从未惊慌失措,四散逃开,而是用某种不可击败的精气神,把每个人连在一起。
汪曾祺淡然地记录着当时的动荡:“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得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也提到,在联大的七年,是他最美好的七年。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一天会比一天更好”。
教师在雪地中演奏
所有西南联大人,都“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总觉得幸福并不遥远,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这种超然,也是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启迪。
江苏省南京市,《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1937年9月19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报道了日本海军航空队空袭南京的情况。
那个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但大师精神,文人风貌,学术思想,依旧存留于这片中华大地上。
先生教书育人,学子辛勤汲取。他们将知识薪火相传,建成了照亮中国近代历史的灯塔,以精神为火芒,点亮前进的路。
那样的风骨并没有消逝,而是等待着我们将它变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伟大的某个方位,永不停歇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