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野心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握手言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2015年,我们看见携程和去哪儿、滴滴与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58和赶集,这四组直接竞争公司的突然合并。共同的原因是资本寒冬、股东推动、各自的产品和服务重合,以及短时期内无法分出高下。但合并真的是最优选择吗?
合并肯定要付出整合成本,投资者也会要求更高的收入和利润,这都会影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投入,同时也不会减少行业竞争——比如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后,又出现了Uber,整合了Uber,又有易到和神州。而这正是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的魅力,总有后来者挑战一家独大的形势。
我们希望通过四篇文章,探讨这一系列合并带给企业的变化以及域名对于合并起到了什么作用。
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这意味着携程继控股老对手艺龙后,再次联手劲敌去哪儿,在线旅游市场的疯狂烧钱战争告一段落,携程与去哪儿的多年激战也随之终结。
这个年代虽然不似战争年代硝烟弥漫,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也是风起云涌,连老二的存在也不允许。这次,让我们从域名的角度看看携程与去哪儿的战争。携程创立于1999年,并且在1999年就注册了ctrip.com作为名,那么ctrip是什么意思呢?
CTRIP代表了5大理念,Customer-客户(以客户为中心),Teamwork-团队(紧密无缝的合作制),Respect-敬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Integrity-诚信(真实诚信的合作理念),Partner-伙伴(伙伴式的"多赢"合作体系)。这种域名的确很有意义,但是在国内,我们肯定会首先输入xiecheng.com。携程自然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收购了xiecheng.com并启用。并且保护了ctrip.net/biz等域名。
再看去哪儿网,去哪儿网成立于05年,13年上市,比携程整整晚了十年上市。域名保护也是稍逊一筹。去哪儿网官网域名为qunar.com,之后也保护了全拼qunaer.com,但是quna.com却没有拿到手,被他人在03年抢先注册,并且做成了同类型网站。
此次合并,可以说是强强联手也可以说是弱肉强食,但这并不能阻挡更多的新人的出现挑战权威,毕竟初出茅庐不怕虎。像途牛、艺龙、乐途、蚂蜂窝……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很好的,但是想坐稳一个位置,怕是要一些“功夫”的。在服务上下功夫,在业务上下功夫,在口碑上下功夫……千万别忘了,在域名上,也要下功夫。